基本信息
浏览量:324
职业迁徙
个人简介
滕吉文院士,1934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原籍河北黄骅。地球物理学家。
长期从事岩石圈物理学研究。60年代进行了绕射波场动力学难题的研究,并进行了物理模拟。7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展深部地震探测和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80年代在中法合作中深入研究了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深层过程,从而首次得出青藏高原壳--幔介质的层块速度结构,近来又提出了喜马拉雅陆--陆碰撞双层“楔板”新模型。80-90年代首先在川滇及攀西裂谷带进行了深部地球物理深测,发现并提出“被动活化”的古裂谷理论。90年代后,对华南的壳、幔结构与动力学,渤海湾特异的深层过程与地幔热柱,郯庐深大断裂的纵向与横向延伸,西北造山带与挤压盆地,青藏高原的东、西分区,南北向大型张性构造带属性,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和其东构造结的介质属性与异常展布特征,油、气盆地与结晶基底的“镜像模型”和东亚岩石圈与大陆动力学等进行了剖析。进入21世纪后,基于多年的基础研究,提出了第二深度空间探查大型与超大型金属矿产资源(500-2000m)和油、气能源(5000-10000m)的新理念,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属性、结构和构造的深部环境和深化研究与探索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其运动轨迹等新论点。为我国地球物理学与大陆动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岩石圈物理学研究。60年代进行了绕射波场动力学难题的研究,并进行了物理模拟。7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展深部地震探测和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80年代在中法合作中深入研究了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深层过程,从而首次得出青藏高原壳--幔介质的层块速度结构,近来又提出了喜马拉雅陆--陆碰撞双层“楔板”新模型。80-90年代首先在川滇及攀西裂谷带进行了深部地球物理深测,发现并提出“被动活化”的古裂谷理论。90年代后,对华南的壳、幔结构与动力学,渤海湾特异的深层过程与地幔热柱,郯庐深大断裂的纵向与横向延伸,西北造山带与挤压盆地,青藏高原的东、西分区,南北向大型张性构造带属性,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和其东构造结的介质属性与异常展布特征,油、气盆地与结晶基底的“镜像模型”和东亚岩石圈与大陆动力学等进行了剖析。进入21世纪后,基于多年的基础研究,提出了第二深度空间探查大型与超大型金属矿产资源(500-2000m)和油、气能源(5000-10000m)的新理念,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属性、结构和构造的深部环境和深化研究与探索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其运动轨迹等新论点。为我国地球物理学与大陆动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兴趣
论文共 304 篇作者统计合作学者相似作者
按年份排序按引用量排序主题筛选期刊级别筛选合作者筛选合作机构筛选
时间
引用量
主题
期刊级别
合作者
合作机构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4)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2024)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no. 3 (2024): 829-842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no. 1 (2023): 173-182
加载更多
作者统计
#Papers: 303
#Citation: 10646
H-Index: 53
G-Index: 92
Sociability: 6
Diversity: 3
Activity: 4
合作学者
合作机构
D-Core
- 合作者
- 学生
- 导师
数据免责声明
页面数据均来自互联网公开来源、合作出版商和通过AI技术自动分析结果,我们不对页面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正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承诺和保证。若有疑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联系我们:report@amin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