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浏览量:20

个人简介
魏建设, 神经生物学博士,教授,黄河学者,博士生导师。脑科学研究所脑功能和分子神经退化实验室PI。1988年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2010国外从事相关研究。2010年9月聘为河南大学神经科学黄河学者、特聘教授。魏建设教授以分子病理学结合生物物理学方法技术探讨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基本问题,重要研究成果在Neuron, Nat Commun, PNAS, Am J Pathol, JBC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他引500余次,参编英文专著2部,专利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基金评审专家,NRR国际刊物编委员会成员、审稿专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日本科教文部省基盤研究(B)等国内外重大科研课题多项。兼任河南省生物物理学会理事,省免疫学会感染与分子免疫分会副主委,中国和日本神经科学学会会员等,目前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转化神经病学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1.神经变性疾病与分子遗传
帕金森病理学上表现为大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以及神经元内形成以α-synuclein (α-Syn, SNCA)为主要成分的路易体包涵体(Lewy body inclusions)和神经炎性突起(neurites)。目前发现超过二十八种基因突变与家族性PD相关。我们发现b-Syn蛋白突变易于聚集,形成包涵体并诱导神经元退化,促使帕金森病和路易体痴呆发病(J Biol Chem, 2007; Nat Commun, 2010)。突变b-Syn通过自噬通路降解,内源性神经节苷脂在突触核蛋白溶酶体病理学过程中起保护作用(Am J Pathol, 2009; Autophagy, 2009)。这些为PD发病机理和神经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将在细胞和基因打靶小鼠模型上深入研究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基因突变、蛋白降解、自噬和神经退化的机理,在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探索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突变基因和蛋白的作用关系,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理论基础。
2.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和监测
在建立帕金森病人生物样品库和临床资料基础上,对帕金森病临床体液样本(血、脑脊液等)进行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研究(BBRC 2006; Neurosci Lett 2007)。通过寻找帕金森病人表达基因和蛋白,发现与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紧密相关的蛋白因子,结合神经影像学资料开发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和生物新标志物以及帕金森病相关药物靶点。
3.情感障碍神经环路与突触可塑性基础研究
帕金森病运动功能受限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非运动功能障碍,如认知功能障碍及伴有抑郁、焦虑、情感淡漠等。帕金森病患者约40%伴有焦虑症状,30%~40%抑郁症状,焦虑/抑郁可能是帕金森病先兆/固有症状。帕金森病情感障碍与神经环路的解剖和功能异常相关。神经环路是情感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解析情感和记忆障碍相关帕金森病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将为新一代诊断、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思路。实验室采用光遗传学技术在体激活路易体痴呆清醒基因打靶小鼠单个神经元/神经核团,分析神经元激活所呈现的行为,获得相关神经环路的重要信息。神经环路结构、功能特征的研究对深入了解大脑功能,探索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其干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神经化学生物学与功能基因组学
神经化学生物学是以化学的原理方法以及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神经系统生理病理过程的基本问题。通过对神经系统具有调控作用化学物质分离和鉴定,系统研究其与生物靶分子相互识别和信息传递的机理,探索神经疾病神经元调控机制,以及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基因和蛋白的相互作用,为发现新生物靶点和治疗药物打下基础,同时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型诊断方法。本研究将以人工合成及药用植物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为基础,采用分子药理学、化学基因组学等方法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功能基因和蛋白的关系,为疾病治疗提供新靶点。本研究方向负责人具有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研究基础。2004年在Neuron杂志发表文章揭示谷氨酸受体AMPA GluR2亚单位门控脑中风后神经元退化的开关,为脑中风药物治疗提供新靶点。2009年有关内源性神经节苷脂对神经元退化起保护作用的研究发表在Am J Pathol,这一创新性成果填补了神经节苷脂作用机理的空白,被AJP杂志选为最佳文章,同时美国Sciencedaily刊发Gangliosides may protect against Parkinson’s disease的评论对此进行推介。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1.神经变性疾病与分子遗传
帕金森病理学上表现为大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以及神经元内形成以α-synuclein (α-Syn, SNCA)为主要成分的路易体包涵体(Lewy body inclusions)和神经炎性突起(neurites)。目前发现超过二十八种基因突变与家族性PD相关。我们发现b-Syn蛋白突变易于聚集,形成包涵体并诱导神经元退化,促使帕金森病和路易体痴呆发病(J Biol Chem, 2007; Nat Commun, 2010)。突变b-Syn通过自噬通路降解,内源性神经节苷脂在突触核蛋白溶酶体病理学过程中起保护作用(Am J Pathol, 2009; Autophagy, 2009)。这些为PD发病机理和神经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将在细胞和基因打靶小鼠模型上深入研究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基因突变、蛋白降解、自噬和神经退化的机理,在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探索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突变基因和蛋白的作用关系,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理论基础。
2.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和监测
在建立帕金森病人生物样品库和临床资料基础上,对帕金森病临床体液样本(血、脑脊液等)进行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研究(BBRC 2006; Neurosci Lett 2007)。通过寻找帕金森病人表达基因和蛋白,发现与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紧密相关的蛋白因子,结合神经影像学资料开发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和生物新标志物以及帕金森病相关药物靶点。
3.情感障碍神经环路与突触可塑性基础研究
帕金森病运动功能受限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非运动功能障碍,如认知功能障碍及伴有抑郁、焦虑、情感淡漠等。帕金森病患者约40%伴有焦虑症状,30%~40%抑郁症状,焦虑/抑郁可能是帕金森病先兆/固有症状。帕金森病情感障碍与神经环路的解剖和功能异常相关。神经环路是情感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解析情感和记忆障碍相关帕金森病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将为新一代诊断、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思路。实验室采用光遗传学技术在体激活路易体痴呆清醒基因打靶小鼠单个神经元/神经核团,分析神经元激活所呈现的行为,获得相关神经环路的重要信息。神经环路结构、功能特征的研究对深入了解大脑功能,探索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其干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神经化学生物学与功能基因组学
神经化学生物学是以化学的原理方法以及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神经系统生理病理过程的基本问题。通过对神经系统具有调控作用化学物质分离和鉴定,系统研究其与生物靶分子相互识别和信息传递的机理,探索神经疾病神经元调控机制,以及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基因和蛋白的相互作用,为发现新生物靶点和治疗药物打下基础,同时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型诊断方法。本研究将以人工合成及药用植物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为基础,采用分子药理学、化学基因组学等方法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功能基因和蛋白的关系,为疾病治疗提供新靶点。本研究方向负责人具有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研究基础。2004年在Neuron杂志发表文章揭示谷氨酸受体AMPA GluR2亚单位门控脑中风后神经元退化的开关,为脑中风药物治疗提供新靶点。2009年有关内源性神经节苷脂对神经元退化起保护作用的研究发表在Am J Pathol,这一创新性成果填补了神经节苷脂作用机理的空白,被AJP杂志选为最佳文章,同时美国Sciencedaily刊发Gangliosides may protect against Parkinson’s disease的评论对此进行推介。
研究兴趣
论文共 93 篇作者统计合作学者相似作者
按年份排序按引用量排序主题筛选期刊级别筛选合作者筛选合作机构筛选
时间
引用量
主题
期刊级别
合作者
合作机构
Molecular Brainno. 1 (2025): 1-17
Cancer biomarkers section A of Disease markersno. 2 (2025): 18758592241304994-18758592241304994
Irum Waheed, Talal Sikandri, Sumbal Zaheen, Muhammad Mahtab Aslam Khan Khakwani, Zhaowu An, Tingting Liu,Chaoyang Zhu,Jianshe Wei
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no. 6 (2025): 988-999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025)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2025)
Biocellno. 12 (2024): 1735-1749
CURRENT ISSUES IN MOLECULAR BIOLOGYno. 9 (2024): 10038-1006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no. 9 (2024): 4920-4920
加载更多
作者统计
#Papers: 91
#Citation: 1322
H-Index: 19
G-Index: 36
Sociability: 5
Diversity: 3
Activity: 18
合作学者
合作机构
D-Core
- 合作者
- 学生
- 导师
数据免责声明
页面数据均来自互联网公开来源、合作出版商和通过AI技术自动分析结果,我们不对页面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正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承诺和保证。若有疑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联系我们:report@amin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