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肥胖表型角度评价《黄帝内经》肥胖分型的临床价值

Zhejiang Clinical Medical Journal(2018)

引用 1|浏览9
暂无评分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定义为由于脂肪组织的脂质异常或过度积累而损害健康的病理状态[1],并将身体质量指数(BMI)定为肥胖的诊断标准(欧美人 BMI ≥ 30kg/ ㎡,中国人 BMI ≥ 28kg/ ㎡).大样本人群调查显示 BMI 与身体脂肪含量、病死率(全因或心血管)显著相关[2].但仅选取BMI 评价肥胖病存在诸多不足,譬如不同种族在稍高 BMI 水平(25 ≤ BMI ≤ 28kg/m2)的糖尿病、心血管风险存在较大差异[3].为了更全面系统的认识肥胖病,西方医学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肥胖表型的概念(见表 1).这一体系范围广泛,涵盖了肥胖不同阶段的各种表现,利于我们探索肥胖发病机制,适用于评价疾病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及肥胖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在国外研究中广泛应用[4].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