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浏览器插件
订阅小程序
在清言上使用

以皮肌炎表现的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一例

wf(2017)

引用 0|浏览23
暂无评分
摘要
患者女,59岁,主因“双眼眶周水肿8个月,伴发热、皮疹6个月”于2015年6月14日收住我科。患者于2014年10月无诱因出现双眼睑水肿,就诊当地医院,考虑“过敏”,给予“地塞米松7.5 mg/d”治疗7 d,症状缓解。此后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9.3℃,同时逐渐出现双眼睑紫红色水肿斑,颈部、前胸、后背和四肢皮肤出现散在红色皮疹。2015年6月14日就诊于我科,入院查体:体温37.5℃。双眼睑、颈胸、下腹及四肢近端散在紫红色皮疹,质硬,黄豆至蚕豆大小,表面光滑,高出皮肤表面。心肺腹(-)。四肢肌肉压痛(-),四肢肌力5级,各关节压痛、活动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反射正常,病理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72×109/L,红细胞3.59×1012/L,血红蛋白101.0 g/L,尿、粪常规(-),粪便潜血试验(OB)(-),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正常,CK、CK-MB、LDH均(-)。 ANA、ENA(-),抗ds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血清免疫固定电泳(-), IgG41.30 g/L(7~16 g/L),尿轻链LAM 8.70 mg/L(0~3.9 mg/L),KAP 26.10 mg/L (0~7.1 mg/L);血清轻链LAM 4.960 g/L(0.9~2.1 g/L),KAP 12.80 g/L(1.7~3.7 g/L)。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5-3均(-), CA12-544.57 U/ml(0~35 U/ml), CA 19-931.89 U/ml(0~27 U/ml),尿本周蛋白(-)。骨髓检查示:粒红巨三系增生减低。肌电图(-),胸部CT(-)。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脾大。皮肤活检:(腰部)皮下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多灶性弥漫浸润(背部)表皮轻度网篮状角化过度,表皮变薄并表皮突消失,基底层色素颗粒增多,真皮层毛细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核碎屑(图1,2)。免疫组织化学:CD3(+)、CD20(+)、CD79a(+)、CD4(+)、CD8(+)、CD138(+)、CD68(+)、CD30(+)、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穿孔素(perforin)(-)、丝氨酸蛋白酶-粒酶B(GranzymB)(-)、Ki-67指数30%;符合脂膜炎。诊断“DM?脂膜炎”,给予甲泼尼龙片20 mg/d,发热症状缓解,但皮疹无消退。于2015年8月24日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查肌炎抗体谱(-);尿轻链LAM(-),KAP 97 mg/L(<18.5 mg/L);血清轻链 LAM 13600 mg/L(3130~7230 mg/L),KAP 32600 mg/L(6290~13500 mg/L);IgG 41200 mg/L(6940~16200 mg/L),IgG140600 mg/L(4050~10110 mg/L),IgG21600 mg/L(1690~7860 mg/L);Ig基因重排:IgH(+)、IgK(+)、IgL(-);肌肉活检:基本正常。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皮疹活检:(腿部)表皮轻度过角化,真皮及皮下见大量淋巴细胞、浆样细胞浸润、聚集,以小血管周围为著。免疫组织化学:CD2(+),CD20(+), CD3(+),CD4(+),CD5(+),CD7(+),CD78a(+),CD8(+),Ki67(40%+),Lysozyme(+),TIA-1(+),颗粒酶B(个别+),κ(-)、λ(+),CD38(+),CD56(-),CD138(-),ALK(-),CD30(个别+);其中浆细胞免疫表达提示单克隆性增生,不除外肿瘤性。(腹部)表皮轻度过角化,真皮及皮下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聚集,以小血管及皮肤附属器周围为著。外院病理科(会诊):真皮及皮下T、B细胞混合性增生,伴明显的浆细胞分化, Lambda克隆性。诊断“DM?”,给予“甲泼尼龙片40 mg/d”,患者原有皮疹部分消退,但又有较多新皮疹出现。给予沙利度胺50 mg/d口服,皮损逐渐加重。2015年9月17日给予甲泼尼龙片40 mg/d、沙利度胺100 mg/d口服后出院。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蹲起困难。双侧腹股沟、大腿近端可见散在色素沉着斑。2015年10月29日就诊于另一北京某三甲医院皮肤科,查IgG146200 mg/L(4900~11400 mg/L),IgG21400 mg/L (1500~6400 mg/L),IgG3135 mg/L(200~1100 mg/L), IgG42710 mg/L(80~1400 mg/L)。骨髓活检:(左髂后)造血组织中粒/红系比例降低,易见巨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CD15(+),CD20(-),CD235a(+),CD3(-),CD79a(-),MPO (+),PAX-5(-)。皮肤病理:皮下真皮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部分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IgG(+)、IgG4(-);CD30(-), CD4(+), CD3(+),CD8(+),bc16(-),CD20(+),CD79a(散在+);TCR基因重排:(-),免疫组织化学:CD138(+)、κ(-)、λ(+)。诊断为:①皮肤B细胞淋巴瘤,皮肤边缘带淋巴瘤,浆细胞变异型;② DM不除外。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片28 mg/d,沙利度胺50 mg/次,每日2次”,患者皮损逐渐缓解,但仍偶有新发皮损,2015年11月7日将激素剂量调整为甲泼尼龙片24 mg/d,11月16日停用沙利度胺。调整用药后,患者皮损仍持续缓解。于2015年11月18日出院,患者眼睑水肿及肢体红斑、斑块均明显减轻。近期随访患者皮疹仍持续缓解。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